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病原学特点及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
小杨 / 2024-03-20 09:44:00

 

一、知识简介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属于黄单胞菌目的黄单胞菌科,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中的革兰阴性条件致病菌。该菌起初被命名为嗜麦芽假单胞菌,而后更名嗜麦芽黄单胞菌,于1993年再次被更名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侵袭性操作的不断增多,其分离率在非发酵菌属中呈上升趋势。由于致病力较弱,其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病情危重的患者,通常为医院感染,社区很少发生感染。此外,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固有耐药,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和感染防控带来挑战。
 
二、病原学特点
 
革兰阴性专性需氧菌,为非发酵菌,极端鞭毛,有动力,无芽孢,无荚膜,氧化酶阴性(部分菌种可以阳性),有氨气味,菌落不溶血,有黄色素。最适生长温度35℃,4℃不生长。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 h,形成圆形、光滑、湿润、浅黄色的菌落,48 h培养菌落增大呈黄色。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淡黄色菌落。可氧化分解葡萄糖和麦芽糖,能迅速氧化分解麦芽糖而对葡萄糖只能缓慢利用。
 
三、流行病学特点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水、土壤、植物根系和动物体内等)中,亦可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此外从医院环境(如透析装置、人工呼吸装置、通气管道、氧气湿化瓶、血压计、医务工作者的双手等)中也能分离到该菌。这些被污染的环境表面是其传播的宿主和潜在来源,增加了交叉感染风险。
 
最常见的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还可引起血流、泌尿系、腹腔、皮肤和软组织等部位的感染。另外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常和其它条件致病菌形成混合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感染可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中,特别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群体中。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恶性肿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慢性呼吸道疾病、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既往长期接受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和住院时间长(尤其是ICU)等。
 
直接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医务人员的手是最常见的传播媒介,可通过人与人、人与物体表面的接触使易感人群感染。
 
四、耐药现状和耐药机制
 
CHINET 2021年数据显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在所有临床分离菌株中占比2.78%,排名第8位(表1);在下呼吸道标本中占比5.6%,排名第7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氨曲南天然耐药,对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低。
 
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特点和耐药机制,对临床合理用药和医院感染控制有积极意义。
 
其主要耐药机制有:
 
(1)产生多种抗菌药物水解酶:天然产L1型金属β内酰胺酶和L2型头孢菌素酶,能水解包括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及某些酶抑制剂;
 
(2)细胞膜通透性下降,对多种抗菌药物不易渗透;
 
(3)药物主动外排系统:SmeABC、SmeDEF可介导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氯霉素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
 
(4)生物被膜屏障:借助生物被膜不仅可以黏附于医用材料(如气管插管),也可黏附于组织细胞上,长期定植于体内,有利于耐药的形成,并导致慢性感染反复发作;
 
(5)可移动基因元件: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与I类整合子的sul基因和插入元件ISCR相关的sul2基因介导有关。
 
五、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放置留置管、换药、吸痰等医疗护理操作中避免交叉感染;强化手卫生管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加强耐药性监测,落实对多重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接触隔离措施;加强环境清洁与消毒,有效的环境与设备清洁/消毒有助于减少多重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传播风险;强化培训保洁员、采用合格的消毒/灭菌剂、采取有效的消毒方案和(或)核查表是环境管理的关键环节。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天然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筛选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并导致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延缓和减少耐药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产生。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下载附件
  • 上一篇:用于荧光标记细胞的:人卵巢癌细胞带荧光素酶
  • 下一篇:弗兰克氏菌属的命名来源与形态结构及固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