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秕马拉色菌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制及防治方法!
小杨 / 2022-06-27 09:37:48


一、菌株简介

糠秕马拉色菌系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随着胃肠外高营养冶疗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糠秕马拉色菌认识的加深,发现该菌可引起系统感染。从1981年至1995年已报告80余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特殊培养、活检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佳。

糠秕马拉色菌引起花斑癣、糠秕孢子菌毛礁炎、头皮屑。以及与脂溢性皮炎、异位性皮炎等皮肤病有关已为人熟知。针对此类头皮屑过多的症状通常要使用含有硫化硒或者酮康唑的药用洗剂来进行治疗。

二、详细资料

糠秕马拉色菌引发的新一轮疾病:要真正了解头屑背后的秘密就要从它的起因说起。1904年,四十岁的法国皮肤病专家雷蒙·萨布劳(Raymond Sabouraud)发现了一种导致头屑产生的微生物。经过实验证明,这种微生物与19世纪科学家路易斯·马拉色发现的是同一种真菌,为了纪念故命名为秕糠马拉色菌。对于这种秕糠马拉色菌,目前仅仅在人身上发现,而且该真菌需要吞噬油脂才能存活。 

这样一来,真相就大白了,夏天温度升高,加上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头皮油脂分泌增多,而油腻的头皮正是细菌、真菌最好的培养基,这种以吞噬油脂为营养源的糠秕马拉色菌在夏天便如鱼得水,开始加速繁殖,同时又产生分泌物进一步刺激皮脂分泌,并加快头皮表皮细胞的成熟和更替速度,导致头皮瘙痒和头皮屑的大量反复产生。

对此,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朱学骏教授也曾指出,糠秕马拉色菌在人体头部皮肤的数量可多达1000万个,它是导致头皮屑以及脂溢性皮炎等皮肤疾病的主要元凶。针对此类头皮屑过多的症状通常要使用含有硫化硒或者酮康唑的药用洗剂来进行治疗。

此外,专家还提出一些日常应对头屑的办法,比如在夏季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头,保持头皮干净清爽;经常更换枕巾、毛巾、梳子等个人卫生用品,避免反复感染。

三、发病原因

马拉色菌属(Pityrosporum)也称为糠秕孢子菌属,真菌学分类为有丝孢菌,属于担子菌门担孢目-担孢科。该属分为7个菌种。

1、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 为属标准株,可分为两种新模式:卵圆形和正圆形;孢子形态变化较大,可长出菌丝。

2、合轴马拉色菌(M.sympodialis) 为皮肤上最常见的一种,常与其他种同时存在,由于细胞很小,很难观察到出芽,主要特征为能分解七叶苷。

3、球形马拉色菌(M.globosa) 常存在于花斑癣和脂溢性皮炎中,菌落生长缓慢且表面有深在皱褶;细胞为球形,有许多芽管,特别见于患者的原代培养。

4、限制马拉色菌(M.restricta) 因其特征有限(包括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得名,常从头皮及面部上获得,并常与其他种共同存在。

5、厚皮马拉色菌(M.pachydermatis) 是的非嗜脂性马拉色菌,主要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皮肤,可引起系统感染。

6、史洛邦马拉色菌(M.sloofiae) 可存在于动物和人身上,主要特征为在cremophor EI上不能生长且不能分解七叶苷;致病性尚不清楚。

7、蛎壳马拉色菌(M.obtusa) 非常少见,具有β-葡萄糖苷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

四、发病机制

马拉色菌大多菌体含脂酶,以镶嵌形式存在于富含葡聚糖的细胞壁和(或)细胞膜系统,脂酶将脂质分解为脂肪酸,以自身代谢提供必需的营养源,故主要寄生于人体皮脂腺丰富部位如胸、背、头、面和颈等部,是一种条件致病菌。高危人群有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免疫低下的儿童及成人。

五、微生物菌种的培养

1、孢子制备

⑴ 放线菌孢子的制备

一般采用琼脂斜面培养基,培养基中含有一些适合产孢子的营养成分,如麸皮、豌豆浸汁、蛋白胨和一些无机盐等。碳源和氮源不要太丰富(碳源约为1%,氮源不超过0.5%),碳源丰富容易造成生理酸性的营养环境,不利于放线菌孢子的形成,氮源丰富则有利于菌丝繁殖而不利于孢子形成。一般情况下,干燥和限制营养可直接或间接诱导孢子形成。放线菌斜面的培养温度大多数为28 ℃,少数为37 ℃,培养时间为5~14天。

⑵ 霉菌孢子的制备 

霉菌的孢子培养,一般以大米、小米、玉米、麸皮、麦粒等天然农产品为培养基。这是由于这些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较适合霉菌的孢子繁殖,而且这类培养基的表面积较大,可获得大量的孢子。霉菌的培养一般为25~28 ℃,培养时间为4~14天。

2、种子制备

⑴ 摇瓶种子制备 

摇瓶种子进罐,常采用母瓶、子瓶两级培养,有时母瓶种子也可以直接进罐。种子培养基要求比较丰富和完全,并易被菌体分解利用,氮源丰富有利于菌丝生长。原则上各种营养成分不宜过浓,子瓶培养基浓度比母瓶略高,更接近种子罐的培养基配方。

⑵ 种子罐种子制备 

种子罐种子制备的工艺过程,因菌种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一级种子、二级种子和三级种子的制备。孢子(或摇瓶菌丝)被接入到体积较小的种子罐中,经培养后形成大量的菌丝,这样的种子称为一级种子,把一级种子转入发酵罐内发酵,称为二级发酵。如果将一级种子接入体积较大的种子罐内,经过培养形成更多的菌丝,这样制备的种子称为二级种子,将二级种子转入发酵罐内发酵,称为三级发酵。同样道理,使用三级种子的发酵,称为四级发酵。

欢迎访问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下载附件
  • 上一篇:Hela人宫颈癌细胞的处理与培养步骤及相关研究!
  • 下一篇:人牙周膜干细胞系HPLIS的运输和保存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