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1-BLUE感受态细胞的应用与操作方法!
小杨 / 2022-06-30 09:07:53


一、背景

XL1-BLUE感受态细胞是采用大肠杆菌XL1-Blue菌株经特殊工艺处理得到的感受态细胞,可用于DNA的化学转化。使用pUC19质粒检测,转化效率可达107,-70℃保存几个月转化效率不发生改变。XL1-Blue菌株能保证高拷贝质粒稳定复制,recA1和endA1的突变有利于插入DNA的稳定和高纯度质粒DNA的提取。hsdR17突变导致EcoK核酸内切酶系统缺失,增强了外源DNA的稳定性和提取质量。lacIqZΔM15的存在使XL1-Blue菌株可用于蓝、白斑筛选。

二、XL1-BLUE感受态细胞基因型

recA1 endA1 gyrA96 thi-1 hsdR17 supE44(rk-,mk+),relA1 lac[F'proAB lacIqZ∆M15:Tn10(TetR)]

XL1-Blue感受态细胞能够利用蓝白斑筛选进行重组质粒的鉴定,是使用质粒或Lambda载体进行常规克隆的优良的克隆菌株。

XL1-Blue感受态细胞是核酸内切酶缺陷型(end A)宿主菌,这能够有效提升小提质粒DNA的质量。

XL1-Blue感受态细胞是重组缺陷型宿主菌(rec A),能够有效提升插入片段的稳定性。细胞内的hsdR基因突变,能够阻止克隆的DNA被EcoK核酸内切酶系统的酶切。

XL1-Blue感受态细胞中的F’附加体上面的lacIqZΔM15基因使得改宿主菌能够应用蓝白斑筛选进行克隆质粒的鉴定。

三、操作方法

1、XL1-Blue感受态细胞从-80℃拿出,迅速插入冰中,5分钟后待菌块融化,加入目的DNA(质粒或连接产物)并用手拨打EP管底轻轻混匀(避免用枪吸打),冰中静置25分钟。

2、42℃水浴热激45秒,迅速放回冰上并静置2分钟,晃动会降低转化效率。

3、向离心管中加入700μl不含抗生素的无菌培养基(2YT或LB),混匀后37℃,200rpm复苏60分钟。

4、5000rpm离心一分钟收菌,留取100μl左右上清轻轻吹打重悬菌块并涂布到含相应抗生素的2YT或LB培养基上。

5、将平板倒置放于37℃培养箱过夜培养。

四、应用

用于PDCoV猪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及抗N蛋白单链抗体的筛选研究: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构建了猪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通过四轮筛选获得了能与PDCoVN蛋白特异性结合的噬菌体scFv,并对筛选到的scFv进行了真核表达,对其活性进行了验证,以期为该病毒的免疫检测和防治奠定一定的基础。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DCoV猪源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的构建从感染PDCoV的猪脾脏中提取RNA,并反转录获得cDNA,以此为模板扩增抗体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并利用重叠延伸PCR将其拼接为scFv基因。将scFv基因克隆至噬菌粒质粒pSEX81后,电转化XL1-Blue感受态细胞,构建猪源单链抗体基因文库。经测算,VH-VLκ累积库容约为6.5×107cfu/mL,VH-VLλ累积库容约为1.7×108 cfu/mL,经PCR鉴定插入基因片段大小的正确率约为80%。使用辅助噬菌体M13K07侵染初级基因文库,构建噬菌体单链抗体初级库,滴度为4.5×109 pfu/mL。

2、抗PDCoV N蛋白单链抗体的富集与筛选为了得到针对PDCoVN蛋白的特异性scFv,以原核表达的N蛋白为靶蛋白包被ELISA板,采用微孔板筛选法对抗体库进行4轮富集筛选以富集特异性噬菌体抗体,最终抗体库的富集倍数约为310倍。从第四轮筛选的平板上随机挑取84个单菌落进行PCR鉴定,其中阳性克隆为1 1个,经测序及序列比对分析,符合抗体可变区基因结构且无终止密码子的共有5个,最终经phage-ELISA验证得到3株亲和力较高的噬菌体抗体,分别为scFv-25、scFv-27和scFv-53。

3、特异性单链抗体的表达和活性检测为了得到有活性的scFv,将筛选得到的scFv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FUSE-hIgG-Fc2上,经测序验证后转染至293T细胞进行真核表达,最终成功表达两个scFv,并利用Protein A对其进行纯化。ELISA结果显示两株抗体都能与PDCoV反应而不与其他猪常见病毒反应,表明抗体特异性良好;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所表达抗体可以与PDCoV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显示两株抗体都能特异性识别PDCoV。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提供微生物菌种保藏、测序、购买等服务,是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服务平台,并且是集微生物菌种、菌种,ATCC菌种、细胞、培养基为一体的大型微生物查询类网站,自设设备及技术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 下载附件
  • 上一篇:季也蒙毕赤酵母的培养条件与注意事项及保藏方法!
  • 下一篇:紫色色杆菌的形态特性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