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小杨 / 2021-05-10 08:39:07


微生物菌种查询网:大自然在数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中通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逐步演化出绚丽缤纷、种类繁多的生物。时光犹若一把筛子,大浪淘沙后过滤掉不再适合生态环境的生物,而留下具有生存竞争力的生物,诠释着生命的美丽和精彩。

目前,全球现存已记载生物种类约200多万种。而这些种类多样的生物构成了我们这个美丽世界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更为关键的是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同时,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是密切相关。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形色多样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用品。
如我们吃的各种五谷杂粮、水果以及喝的牛奶、醋、酒、茶等。中国古代官员领的工资(一般称为俸禄,主要包含俸银与禄米)很大部分就是粮食,一般以“石”为单位。相传东晋县令俸禄为五斗米。当时陶渊明任彭泽令时不愿意低声下气向小人贿赂献殷勤而辞官,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美名。此外,在中国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需先奉赠礼物以表敬意,名曰“束脩”,实质上就是拜师礼,主要是咸猪肉或腊肉等食物。再者,古代马、骆驼、鸽子等在交通运输以及信息传递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人类穿的衣物也是生物制品,特别是上天恩赐给人类的天虫“蚕”的蚕丝制成的丝绸开启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史中起着关键一环。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建设的“一带一路”更是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在新时代下的全新活力和内涵。

2、生物多样性给人类的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其它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创意源泉。
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就是模仿鸟巢的仿生建筑,鸟巢(象天)和其相邻的水立方(法地)一起形成一南一北、一圆一方的分布格局,暗合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朴素宇宙观。此外,人类模仿生物的构造或功能设计或制造工具以及机械诞生了一门科学,即仿生学。相传,鲁班有一次去深山砍树,结果手碰到一种野草的叶子受伤流血,他仔细观察后发现叶子两边有锋利的叶齿。鲁班受启发发明了锯子。再如人类模仿海豚制成声纳定位系统,人类模仿蝙蝠造成雷达,人类模仿蛇制出红外线探测仪,人类模仿萤火虫造出人工冷光,人类模仿苍蝇制造振动陀螺仪,人类模仿苍蝇制出振动陀螺仪,人类模仿青蛙制造电子眼等。

3、生物多样性的组分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至关重要。
如中国博大精深的中医就是依靠中草药中含有的各种有效成分达到治疗效果。相传,神农氏(即:炎帝)曾遍尝百草,发现了很多中草药。后人在此基础上编撰成中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国最有名的中草药学的著作是明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录药物1892种、药方11096条。此外,屠呦呦因为从黄花蒿体内提取可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4、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多种生产原料。
如盖房子的木材、古代修建城墙作为粘合剂的糯米、可以造纸的秸秆、可用来制造橡胶的橡胶树汁、可用来制造树脂的松类植物、可用来制造生物能源的能源植物。

5、生物多样性还可固定能源、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稳定水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美化环境、消除噪声、减少污染。目前已发现很多植物可富集重金属,如龙葵、滇苦菜、宝山堇菜等对重金属镉的富集能力很强。

6、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教育、科研价值。
如科学家可根据古树木年轮或古生物化石研究地球气候变化以及地质变化。德国科学家魏格纳依据不同大陆生物的分布情况作为重要支撑依据提出大陆漂移假说。再如台湾海峡、南海和马来群岛洲海底生活着一种很古老的软体动物—鹦鹉螺。科学家发现现今鹦鹉螺的小室壁上有30条清晰的环纹,即生长线。而科学家发现埋藏在同一地质年代地层里的鹦鹉螺它们的生长线数目是一样的,但随着地质年代向远古时代推进,鹦鹉螺壁上的生长线越来越少,如距今6950万年前的鹦鹉螺腔内有22条生长线,3亿2600万年前的鹦鹉螺化石仅15条。以鹦鹉螺每天长一条生长线来计算,3亿2600万年前,月亮绕地球一周仅需15 d。而现在生活在海中的鹦鹉螺每月制造30条生长线,恰合好记录着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科学家已发现目前月球每年大约以3.8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所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长从古到今逐步加长的。

7、生物多样性具有丰富的观赏性。
如各种园林植物(如竹、梅、海棠、月季等)和观赏动物(如龟、鹤、鹿、孔雀等),可以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

8、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火的使用。相传很久以前,燧人氏在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发明遂木取火,开启了华夏文明的起源。火的使用,一方面使人类获得温暖、光亮,并可驱赶野兽,另一方面使人类吃上烧熟的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获得的营养水平大大提升,这使得人类的脑力进化加速。再如在中国古代,竹简、纸等文字媒介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相传孔子花了很大精力把《易》读了一遍了解其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其要点,接着又读第三遍对其内涵有了透彻理解。这样读来读去,将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不得不多次换新再使用。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而造纸术未传至印度半岛时,佛教经文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故名贝叶经。然而,印度半岛的气候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温度极高、湿度也很大,不利于贝叶经保存,所以,印度半岛的古文明中断了。

9、很多生物还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价值。
如梅兰竹菊四君子、松竹梅岁寒三友等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审美人格境界,象征着傲、幽、淡、逸。相传古舜时,湖南九嶷山(苍梧山)有九条恶龙祸害湘江一带。舜一心为民除害,遂远离家门。数年后,舜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尧的两个女儿)至湘江千里寻夫,最后找到舜帝的坟墓。娥皇和女英抱头痛哭,一直哭了很长时间,结果把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眼泪流干了。娥皇和女英的泪洒在九嶷山的竹竿上,竹竿便呈现点点泪斑,这就是“湘妃竹”(也称泪竹或斑竹)的来历。再如孔子曾讲学桃李下,故后来形容老师培育的优秀人才遍四海。此外,家是世界上最温馨的地方。而猪在家中占有不可或缺地位。汉字“家”是由“宀”(mián)和“豕”(shǐ)共同构成,上面的“宀”代表房子,而最早的房子是用来祭祀祖先或家族开会。而“豕”就是野猪,在远古时期野猪甚至比老虎、熊还凶猛。因此,野猪的肉是极难得到的上等祭品,故而最崇高、最隆重的祭祀是用野猪来做祭品。而后历经很长时间野猪就被人逐渐驯化成家猪了。所以,“豕”在人类文明史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地球上已历过五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即:奥陶纪生物大灭绝、泥盆纪生物大灭绝、二叠纪生物大灭绝、三叠纪生物大灭绝、白垩纪生物大灭绝。生物灭绝在漫长的地质时代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却使得整个生物灭绝时间表大大快进,且这种灭绝还以加速度的惯性前进。所以,有学者认为地球目前已可能进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时期。只不过,前五次生物大灭绝是自然因素所致,而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却是人类因素所主导。更关键的问题是每种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且与其它生物种类通过生态食物链网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种生物的灭绝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其它数十种生物灭绝,而数十种生物灭绝又会导致上百种甚至是上千种生物灭绝,从而形成生物灭绝的多米诺骨牌连锁效应。一些生物的灭绝必然显著削弱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若各种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进而明显影响整个生物圈,失去生存家园的人类还能如何生存呢?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频度与强度日益增加,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黄色的农业文明和黑色的工业文明涅槃之重生后,绿色的生态文明在新时代下应时而生,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中国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背景下,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至国家战略高度。而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进而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中国”。因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必然择决,同时也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早日圆美丽中国梦的环境基础和生态后盾。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实现实质上就是建设具有大自然之美的生态环境,而大自然之美的生态环境更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各种生物。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梦的关键一环!而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关乎环境质量、生态水准,且事关经济发展、人民健康、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所以,在新时代下,为构筑美丽中国和人类美好明天,我们要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守住大自然之美的风景线。

  • 上一篇:你知道微生物在食品中扮演什么角色吗?
  • 下一篇:生物防治试验成功 助力未来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