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疫情攻关为契机,提升科研体系整体效能!
小杨 / 2020-03-13 08:22:11


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通过打这场硬仗,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科学技术在抗击疫情、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科技创新治理方面,在疫情期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学技术在抗击疫情、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相比,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远程视频与5G,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装备,在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案制订、疫情研判、疫苗研制、科研数据共享、科学实验平台、科普教育等各领域,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如大数据搜索追踪疫情“脚印”,“互联网+”把学校、医院“搬上”网络,智能机器人进入隔离病区与医务人员“携手”抗疫等;科技部启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并积极推荐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传染病防治两个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一系列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已经产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第一线;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多方协同推进科学诊断、科研数据共享、病毒防治、疫苗研发等工作,发挥了“疫情研发攻关科技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作用。

但与此同时,此次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在科技创新治理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此,2月份以来,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针对疫情期间科技创新治理方面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连续出台《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等重要文件,提出了倡议科学家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取消专利申请奖励、鼓励发表高质量论文、取消条件限制性论文要求、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等一系列科技创新治理新举措。

产学研三者,不应仅仅是项目层面的合作,而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整个科研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建设,既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内在必然,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此次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

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突破,需要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资源三个主要维度入手,抓主要矛盾、抓核心关键,构建科学推进路径,着力提升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打造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载体力量,完善集聚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模式。

构建“科技-教育-产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主体协同创新新格局。

如何提升科研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这是推进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产学研深度融合是破解这一问题的“金钥匙”。

深度融合,意味着产学研三者不应仅仅是项目层面的合作,而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层次融合。

近年来,山东率先在全国开展了省级层面科教深度实质性融合的实践探索,组建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2019年,山东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产教融合也进入了新阶段,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新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此次疫情中,全国的大学医学研究机构,与科研院所的专业研究所,以及医药行业的专业性公司,联合攻关病毒诊断分析、检测技术与产品、疫苗研制等,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科技-教育-产业”三螺旋协同融合的最佳实践。

我省也应在科技与教育、教育与产业、科技与产业两两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高校、产业三大创新主体之间的三螺旋式深度产学研合作,使市场需求与目标导向研究、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产业共生新模式,促进科技创新链、教育人才链、产业市场链有机耦合、互动融合,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内在统一。

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组织,是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中要着力破解“一体多牌”、重复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弱等问题

构建创新平台、新型研发组织等创新载体衍化共生新生态。

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并以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各类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在集聚高层次人才、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创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科技资源力量布局的关键抓手。各类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全新的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融合了“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特别注重新兴产业领域发展,已成为新动能培育的关键力量。

但目前,我省创新平台“一体多牌”、新旧并存建设、体系调整动荡、行业辐射带动弱,新型研发组织与原有科研单位之间角色模糊、定位不清、建设重复等问题,仍广泛存在。亟须从科技创新治理现代化高度,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部署,全面加强科技创新力量的总体布局与系统优化。

首先,必须明确创新平台、新型研发组织的各自定位、分工、角色、作用,坚决避免重复建设、套牌建设,加快形成多主管部门协同、法人自主治理、创新链条互补的创新载体治理新格局;其次,加快形成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医科院,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工业技术研究院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体系规范的创新组织发展治理新格局;最后,加快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与山东省实验室-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省级创新平台体系的上下衔接、左右衔接的创新平台建设新格局。

按照“能放尽放”原则,赋予科研单位更多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彻底扭转“重帽子、重立项、轻成果、轻应用”的评价导向,鼓励“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构建大科学计划、省级科技计划等创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新模式。

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是面向科学重大问题挑战、面向人类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重大任务而布局的,聚焦经济社会深层次科学技术问题、聚焦产生重大科技原创性成果、聚焦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表现为投资强度高、多学科交叉、配置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施(设备)、研究目标宏大等特征。

适应“大科学”时代要求,我省将省级科技计划由11项优化整合为4类,形成了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产业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公共研发平台建设计划等为主体的科技计划体系,有效解决了科技计划碎片化和科技项目取向不聚焦问题。

接下来,我们应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的优化高效配置,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

首先,深入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可选取若干试点项目、试点单位,开展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按照“能放尽放”的原则,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以及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自主权。可探索取消项目预算编制,项目负责人根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自主决定使用项目经费,且不设科目比例限制。坚持“放管服”相结合,注重激励与约束并重、信任与监督并举,在赋予试点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的同时,有效加强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对实行包干制管理的财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统筹协调与宏观指导,全面推进承诺制、科研诚信审核等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对严重科研不端行为实行终身追究、联动惩戒。

其次,进一步强化大科学计划的“顶天立地”定位,将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及我省经济社会重大战略部署,内在统一起来,如在海洋、生命、农业等三大科学领域,汇集全球高端人才,配置重大科学装置,布局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实施3-5个省级大科学计划,避免泛化大科学概念内涵,造成一哄而上“挂名满天飞”现象,并争取将省级大科学计划与国家大科学计划有效衔接、升级。

再次,统筹布局全省科技计划,构建支撑塑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产业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的揭榜-推广机制,采取难题上榜、企业与大学院所应榜、政府综合自主揭榜的项目攻关机制,政府为主、企业配合进行项目成果面向产业转移转化的推广机制。政府将财政资源更多配置在成果推广方面,避免只注重研发投入、不注重研发成效的科技计划配置方式。加大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投入强度,增强基础研究源头供给。加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支持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家居、智慧社区等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应用领域的集成创新。

最后,围绕公共卫生与健康、重大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与应急防控等领域,在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方面部署重点科研任务。目前,我省整合山东省医科院、山东省立医院、泰山医学院等资源,组建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并着力打造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实现了我省医学领域科技创新力量的全新优化,接下来应以疫情科技攻关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医学相关学科、科技、产业等综合建设力度。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还要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强化正确的科研价值导向。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破解“重帽子、重立项、重奖项、轻成果、轻评估、轻应用”的科研与人才评价怪圈,我省也应加大科研成果评价改革力度,注重根据科研成果本身的学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进行分类评价;坚决推进并落实省属科研机构法人治理改革,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绩效分配新机制;探索实施“体制去行政化、学术研究自主化、管理制度规范化”的现代科研院所新模式,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不以“发论文、抢新闻、争帽子”为导向,而要努力塑造勇于创新、追求卓越、务实钻研、讲求贡献的新学风、新气象,真正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 上一篇:地球王者:人类,还是微生物?
  • 下一篇: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