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隐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与注意事项!
小杨 / 2021-05-07 09:20:12


新生隐球菌是深部感染真菌中隐球菌属的主要菌种之一,种类较多,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例如:受动物污染的土壤,检出率较高。在隐球菌属中仅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是人类病原菌,可引起肺、脑膜、皮肤、黏膜等部位感染。

一、菌种简介
平台编号:bio-53380
规格:冻干物
拉丁属名:Filobasidiella bacillispora
菌种名称:新生隐球菌
拉丁文名:Filobasidiella bacillispora
其他编号:ATCC32609
培养基编号:144
培养温度:25-28℃
用途:模式菌株。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来源:痰
相关的培养基详细信息如下:
培养基编号:144
名称:YM 培养基
备注:酵母提取物 3.0 g 麦芽提取物 3.0 g 葡萄糖10.0 g 蛋白栋 5.0 g 琼脂 20.0 g 蒸馏水1000 ml pH 6.2 +/- 0.2
用途:模式菌株。用于生物医学研究
注意事项: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
保藏条件:冻干菌种应在 2-8°C 保存。西林瓶请置于-20°C 保存。

二、菌种说明
新生隐球菌(Cryptoccus neo formans)属于隐球菌属(Cryptococcus),是隐球菌中唯一致病的真菌。新生隐球菌为酵母型真菌,外包一层多糖组成的肥厚荚膜,一般染色法不着色,难以发现,故称为隐球菌。新生隐球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鸽粪中最多见。人在免疫力低下时,因吸入鸽粪污染的空气而感染,主要引起肺和脑亚急性或慢性感染。肺部作为原发病灶,可扩散至脑部感染,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三、新生隐球菌的种类
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18个变种,其中仅新生隐球菌及其变种具有致病性,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新生隐球菌系环境腐生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正常人常处于新生隐球菌污染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易侵入人体而致病。由于肿瘤及化疗药物的使用、艾滋病的流行、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等原因,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国外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四、新生隐球菌的生物学
新生隐球菌无论在组织内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均呈现圆形的酵母样细胞,其外周有一层较厚的胶质样荚膜,称厚荚膜。菌体直径4-20um,荚膜宽3-5um,菌体内有一个或多个反光颗粒,为核结构。部分菌体可见出芽。临床和环境分离菌株一般为无性期的酵母相生长。1976年Kwon-Chung发现新生变种的有性期,在有性期生长可见菌丝形成。培养诱导实验是观察隐球菌有性期的主要方法。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均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培养数日形成酵母型菌落,表面黏稠,初为乳白色,后转变成橘黄色。此菌能分解尿素,可与假丝酵母菌区别。

五、新生隐球菌直接镜检
新生隐球菌为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2~20pm,大小不均,革兰染色阳性,为紫色出芽或未出芽孢子无真、假菌丝。标本直接涂片,孢子革兰染色不均,内有颗粒,中央有凹陷;新生隐球菌具有宽厚荚膜,墨汁负染,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透明细胞,芽颈极细,注意与皮炎芽生菌相区分,内含脂质颗粒,胞壁完整,有草黄色折光性;抗酸染色,孢子染为蓝色,大小不一,出芽或未出芽,中央凹陷,像压扁的乒乓球;瑞-吉染色,孢子染为蓝色,着色浅,出芽或未出芽,可见未着色荚膜;六胺银染色,清晰可见未着色的荚膜。

六、新生隐球菌致病性
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可能与它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及增加免疫耐受性有关。动物试验证明,无荚膜的突变株缺乏对小鼠的致病力,恢复产生荚膜能力后则可重获致病力。荚膜多糖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T细胞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等。
新生隐球菌一般为外源性感染,大量存在于鸟、鸽粪中。鸽子是重要传染源。主要的入侵途径是呼吸道,常引起肺部感染。新生隐球菌也可见于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中,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发生内源性感染,如易发于白血病,艾滋病及糖尿病患者。新生隐球菌也可以从肺部经血行播散至其他部位,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死亡率高,尚可播散至皮肤、黏膜、骨和内脏器官等。

七、新生隐球菌微生物学
1、直接镜检墨汁染色涂片镜检是常用的简便方法。脑脊液标本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则可直接检查。染色后镜检,见有圆形或椭圆形的菌体,其外有宽厚的荚膜即可做出诊断。
2、分离培养用沙保培养基,于30℃左右培养最为适宜,2-5d即可形成典型的隐球菌菌落。从菌落取菌镜检,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菌体,无假菌丝形成。
3、抗原检测主要是检测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检查方法有乳胶凝集试验和 ELISA等,其中乳胶凝集试验最常用。对抗原效价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八、注意事项
1)冻干首次活化,干粉要全部用完,不能预留,用 0.1-0.2ml 的培养液或无菌水溶解,接种在 2 支斜面上,因冻干粉处于休眠状态,请勿接种多支斜面或平板,以避免因接种量不足而导致复苏不成功;如有不明白之处,请务必先咨询我单位技术人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2)微生物菌种应保藏于低温、清洁干燥的地方,室温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菌种衰退;
3)菌种操作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转种完毕,应经灭菌再做丢弃处理;
4)应根据菌种状况及时转接,冻干菌种保藏时间通常为 2-25 年;
5)菌种使用过程中如出现杂菌污染或菌种生产性能下降,应及时和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联系。

  • 上一篇:ATCC 10953 具核梭杆菌多形亚种 BIOBW生物
  • 下一篇:敏捷食酸菌的实验内容与保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