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隐球菌的菌落形态与分布情况!
小杨 / 2021-05-10 09:15:28


新型隐球菌又名溶组织酵母菌,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本菌大多由呼吸道转入,在肺部引起轻度炎症,或隐性传染。亦可由破损皮肤及肠道传入。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向全身播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真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肉芽肿等,此外可侵入骨骼、肌肉、淋巴结、皮肤粘膜引起慢性炎症和脓肿。

一、菌种简介
本菌在组织液或培养物中呈较大球形,直径可达5-20um,菌体周围有肥厚的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料不易着色难以发现,称隐球菌,用墨汁阴性显影法镜检,可见到透明荚膜包裹着菌细胞,菌细胞常有出芽,但不生成假菌丝。
在沙保氏琼脂及血琼脂培养基上,病原性隐球菌在25及37℃可生长,而非病原性隐球菌在37℃不能繁殖。培养数日后生成酵母型菌落,初呈白色,1周后转淡黄或棕黄、湿润粘稠,状似胶汁。本菌能分解尿素,以此与酵母菌和念珠菌鉴别。

二、菌种的致病性
引起隐球菌病,一种亚急性或慢性的感染,最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组织,但是偶尔也可导致皮肤、骨骼、肺或其他内脏器官的病变。新型隐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在艾滋病患者中非常常见。除格特隐球菌外。通常认为该属的其他种是不致病的,只是偶尔会引起严重免疫抑制状态患者致病。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新型隐球菌的来源是鸽子粪便。

三、菌种生长速度
生长速度快,3天内成熟。

四、菌落形态
菌落呈扁平或轾微堆砌状,有光泽、潮湿并且通常呈黏液状,边缘光滑。颜色起初为奶油色,后变为浅褐色。通常在25℃与37℃均可良好生长,而该属中某些种在37℃下不生长或生长不佳。在鸟食琼脂(或类似琼脂)上可生成褐色菌落。

五、镜下形态
在玉米-吐温80琼脂上,25℃培养72h,菌体(直径4~8μm)呈圆形、黑色边缘、出芽。通常见不到菌丝。在玉米-吐温80上生长的酵母菌之间(因荚膜物质而呈现间隙)可以看到荚膜。用印度墨汁染色法能最好地显示荚膜。在1%的蛋白胨溶液中,荚膜物质可增加。新型隐球菌的某些菌株以及其他隐球菌在体外可能不会产生明显的荚膜。

六、传染途径
实验检查从脑脊液中可见圆形厚壁并围以厚荚膜的酵母样细胞。在沙保氏培养基上形成棕黄色粘液样菌落。脑内或腹腔注射小白鼠可导致死亡。用血清学方法检出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该病诊断可提供重要帮助,在已确诊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94%CSF和70%血清标本中可检出该菌抗原。
预防本菌感染,除应增强机体免疫力外,避免创口感染土壤及鸟粪等。治疗药物可用碘化钾或碘化钠,大蒜精、二性霉素B,亦可二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慢性肺损害或骨病损则可辅以外科切除。

七、分布情况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动物体内(如鸽的肠道),正常人体的体表、口腔、粪便中也可以分离到此菌。为单细胞真菌,圆形或卵网形。因一般染色不被着色难以发现,故称隐球菌。用墨汁负染后镜检,在黑色背景中可见透亮菌体,并可见肥厚、透明的荚膜。
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新型隐球菌主要经呼吸道侵入机体,引起肺部感染,若进入血流,易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导致隐球菌性脑膜炎。

  • 上一篇:珍贵束丝放线菌橘橙亚种菌种知识解析!
  • 下一篇:MRC-5(人胚肺细胞)的培养与处理方法!